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

data :  2014-01-23 文章出处 :  

后基因组时代的个体化治疗

 

        1986年,美国遗传学家汤姆?罗德里克(TomRoderick)首次提出“基因组学(genomics)”一词。以1990年启动的全球6个国家(包括中国)参与、耗资近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标志,20多年来,基因组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以结构制图为重点的基因组时代到以功能分析为主导的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2013年,恰好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借助于基因组学技术,我们对人类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有了新的认识,生命谜图究竟如何被逐渐破解?让我们从两个故事说起。

 

 

预防:降低患病风险,重塑生命轨迹

■故事一

          2013年5月,美国女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在《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发表《我的医疗选择》(MyMedicalChoice)一文,称鉴于乳腺癌家族史(其母为乳腺癌患者),她接受了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是乳腺癌相关基因--BRCA1的携带者,乳腺癌患病风险高达87%,为避免重蹈母亲的覆辙,她已接受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术。此文一出,不仅动荡了娱乐界,亦在向来严肃的医学界引起轰动。安吉丽娜?朱莉究竟是如何认识到自身的乳腺癌风险,从而做出如此决定的?她的"水晶球"正是"基因组学"技术。

        作为基因组学的亚领域之一,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是在结构基因组学的基础之上更为详尽地进行序列分析,描述基因组所有基因的功能,包括研究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模式。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优化致病基因的发现及致病基因携带者的筛选。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基因组学将为我们揭开更多生命的奥秘,帮助人类塑造更为健康的生命轨迹。

治疗: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你的"疾病

■故事二

        卢卡斯?沃特曼(LukasWartman)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名遗传

        学研究人员,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不幸的是,他自己却患上了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漫长的化疗及骨髓移植术后,疾病再次复发,面对不足10%的生存几率,他尝试了再次化疗以及骨髓移植术,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无奈之下,卢卡斯?沃特曼接受了自身白血病细胞与健康细胞的完整测序以及RNA分析,期待能够找到致病“元凶”。这一次,得益于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结果让他和医生都看到了新的希望――分析结果显示,一个正常基因FLT13在其白血病细胞中异常活跃。该基因的正常功能是促进细胞生长分裂,而卢卡斯?沃特曼体内过度活跃的FLT13则可能是其疾病多次复发、癌细胞快速增多的根源所在。很快,卢卡斯?沃特曼开始接受抑制该基因失控激活的 靶向药物(该药物获批用于治疗肾癌)治疗,病情逐渐得到缓解。

        在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治疗方面,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奏响了“个体化治疗”的乐章。治疗的对象不再仅是疾病本身,而是综合考虑具体患者的实际情况,治疗方案的形成趋向“量身订制”。以基因组学为基础,从疾病与健康的角度考虑,人类疾病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与基因相关,“基因病”的概念人们已不再陌生。相同疾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截然不同,同一基因的变异在不同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通过基因组学技术筛选出致病基因并靶向治疗,无疑将成为最理想有效的治疗方式。

思考:如何权衡风险与获益,守护不能说的“秘密”?

        人类的第1份基因组草图耗费了多国科学家10年的时间及数十亿美元。现在,虽然成本已大幅下降,但对公众而言,全基因序列的检测仍然显得过于昂贵。基因组学技术何时真正实现平民化?未来,基因检测成本很可能会持续下降,在期待基因测序等技术

         普及的同时,其所带来的问题――基因歧视,也值得我们深思。假如检查后发现某个体携带有某些严重疾病的致病基因,这些信息该如何处理?该如何保护个体的隐私与权益?而经由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的可疑基因变异,在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的背景下靶向治疗,又该如何权衡风险与获益?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关糖尿病、冠心病和多种肿瘤的致病基因研究成果也确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人类健康的实际获益却极为有限。人们虽然拥有了大量的遗传信息数据,但对其如何发挥作用却缺乏深入了解。生命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梳理海量遗传信息数据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弄明白其真正作用,无疑将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自然》(Nature)杂志2010年封面语之一――“基因组学时代成长的 烦恼”依然有待解决。

上一篇:暂时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